佛教中“修罗场”的恐怖原型,恶灵凭什么成护法神?神的真面目?
提到修罗场,大多数人应该都不陌生。
但你知道,真正的“修罗场”在印度佛教中有多恐怖吗?
在佛教文化中,“修罗场”指代的可不是令人尴尬到脚趾扣地的局面,而是与护法神——阿修罗密切相关。
图片
阿修罗
而奇怪的是,阿修罗虽然被称为护法神,但他却是邪恶的象征。
说起阿修罗这个名字,也许有人会觉得陌生,但要说到天龙八部,你应该会有点概念了。
这又跟天龙八部有何关系呢?
阿修罗在佛教中,阿修罗既是护法神天龙八部之一,是响当当的魔神角色,又是六道之一。
可别大惊小怪,这里的天龙八部可不是现代武侠剧的专属称号。
早在东汉时期,《佛说女域因缘经》中就提到了天龙八部这一说法。
具体而言,它又分为天、龙、夜叉、乾达婆、阿修罗、迦楼罗、紧那罗、摩睺罗伽这八类护法神。
图片
迦楼罗
之所以是八类,是因为每一种护法神并不仅是一个神明,而有可能是多个神明。
这里以阿修罗为例具体说明。
在佛教中,阿修罗这个名字的本义指的就是不端正、无善的意思。
简言之,任何与邪恶相关的现象,或是神明都能被称为阿修罗。
因此,光是在印度神话,阿修罗这一类神明就有四种常见的形象。
其一名为罗睺,此神神通广大。
根据《大日经疏四》记载,罗睺拥有遮天蔽日的本领,他一降临世间,世间就只有黑暗可言。
然而,最开始的罗睺修习的并不是阿修罗道,他修的是以善为根本的婆罗门法。
图片
当时罗睺的法号还是婆利,他日夜修习,又聪慧过人,因此世间一切技术均为他所掌握,走到哪都能给人排忧解难。
有一日,婆利亲眼目睹了有恶人放火烧佛塔。
按道理来说,如真心信婆罗门法的僧徒,必定毫不犹豫地就冲上去灭火了。
但是,婆利当时却犹豫了。
据《正法念处经》所记载,婆利见到佛塔被烧时,并没有立马冲上去救火,而是认真分析了一波利弊。
婆利想着,这塔外观如此威严,内饰也是相当华贵,就凭这一点,这佛塔就必须得救。
再说了,如此名贵的佛塔,又备受人们的推崇。
不救此塔,似乎会遭受众人的谴责。
在一阵心理考量之后,婆利终于决定去救火。
尽管如此,婆利这一犹豫的行为最终还是不被婆罗门神所认可。
婆罗门神认为,婆利虽然成功救下了佛塔,但他心不诚,是再三犹豫后才决定去救火。
其次,婆利再三犹豫的时候,考量的也是与自身相关的利益,如不救火可能会遭受众人的谴责,并不是从信仰本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。
因此,基于种种原因,婆利最终被婆罗门赶出大门。
图片
一心以为自己兢兢业业为婆罗门传道的婆利心生不满,带着一强烈的怨气,他最终皈依了阿修罗道,成为了阿修罗王—罗睺。
其二名为婆稚,这一神明的能力非常有趣。
根据《法华文句》的记载,婆稚能将世间万物,包括人都被束缚住。
这个束缚可不是拿绳子捆绑住万物的肉身之躯,而是说婆稚能够将万物的贪念勾引出来,并让他们长久地陷于此中。
换言之,婆稚的能力就是将万物困于自己的贪念之中。
还有两位神明分别是毗摩质多罗与舍脂,这两位神明虽然也被称为阿修罗,但能力着实见不出来有什么邪恶的地方,只是在亲缘关系上与阿修罗王有联系。
除开这四位常见的阿修罗王,在印度佛教经文之中,还散见着其他名称的阿修罗王。
如慧罗阿修罗、孔雀味阿修罗、知欲阿修罗等。
看着这,你是不是以为谁都能当上阿修罗王?
图片
阿修罗
当然不可能,在印度神话中,阿修罗王虽然名称众多,形象各异,但基本情节确是相当一致,那就是爱好和天神战斗。
阿修罗的战斗力在一众八部中,阿修罗的战斗力相当突出。
在很多时候,一听到阿修罗的名号,许多神明巴不得赶紧逃开,不乱惹事,避免战争。
但作为修习不同佛道的神明,打架总是在所难免。
在《罗摩衍那》中,阿修罗就曾与迦楼罗等神明激战过。
由于都是修罗这类的护法神明,因此他们之间的战斗又被称为“修罗场”。
当然,有些战斗是阿修罗主动找的,也有些战斗是别的神明主动找上门的。
图片
帝释天
《长阿含经》中曾记载,阿修罗打过最具代表性的一场架就是与天神—帝释天之间的战斗。
帝释天在佛教中,又被称为“千眼”,原因在于他能在瞬间之中考虑上千种事情。
按道理来说,这样的神明不至于陷于与阿修罗的战斗中。
奈何,帝释天有个改不掉的毛病:喜好女色。
而这,恰恰是惹起阿修罗与帝释天战斗的导火线。
在舍脂出生之时,当时的帝释天正在大海上巡游,意外瞧见了舍脂的美貌,便惊为天人。
然而,此时的舍脂还未修成神形,更别提什么婚嫁之事。
于是,帝释天便一日复一日地等待,等待舍脂长大成神的一天。
当然,帝释天这小心思,舍脂并不知道,舍脂的父亲—阿修罗王也不知道。
等待舍脂长大成神的这一天,帝释天却再也等不及了。
此时的他,早已白发苍苍,却幻化成年轻阿修罗王的样貌,用花言巧语骗着了舍脂的信任。
未经人事的舍脂哪受得了这样的哄骗,自然轻易地就跟着帝释天回了须弥山。
图片
阿修罗
可依着帝释天的脾性,新鲜感一过之后,他就立马出门寻找其他美人去了,哪顾得上之前和舍脂许下的海誓山盟。
可怜的舍脂看清楚这一残酷事实后,也不罢休,直接找到了自己的父亲与族人,宣称与帝释天开战。
就这样,一场大战拉开了序幕。
阿修罗王带着阿修罗族人,驾着空中马车大肆攻击帝释天。帝释天也不甘示弱,派出了精兵回击。
一来一回之间,天地变色,整个世界失去了光彩,处处都是杀戮的气息,处处都是神的遗骸。
眼见自己的族人占了下风,阿修罗王立即发出了自己的绝技:吞蚀日月。
顿时间,帝释天的队伍找不到北,阿修罗族则凭借优越的夜视能力扭转了上风。
这一战役,彻底打响了阿修罗的名号。
此后,再也没有哪个神明敢去挑衅阿修罗,更不敢与阿修罗打一场。
魔与神?魔,竟然也能成为护法神。
这在现代人眼中,似乎很不合逻辑。
但在印度佛教中,却有其合理的逻辑线索。
佛教讲究因果报应,这一点放在阿修罗身上也不例外。
图片
如罗睺阿修罗,只因一念之差就从婆罗门道坠入了阿修罗道,成为了善妒、善恨的存在。
这既是阿修罗的报应,又是他的福报。
因为,在印度佛教的视野中,世间万物并非只能居于善、恶这两端,更多时候反而是居于善、恶之间。
以善为至上追求的乃是帝释天那般存在,而以恶为至上追求的,则是魔。
阿修罗,则是居于二者之间,面向天众的存在。
换言之,你要说阿修罗善良,那他肯定比不上帝释天;你要说阿修罗邪恶,他又比不过真的魔。
不难看出,在大部分人眼中,阿修罗之所以是以魔的名义存在,看重的恰恰是他的犹豫不决。
似乎每一位神明,都应当坚决果断地维护自己所信仰的东西。
这种想法不无道理,但太过理想化。
图片
根据《法华经义记》的说明,佛教之所以能够达到普渡众生的目的,并不在于每个受众都是至善或是至恶的,也不在于每个神明都是至善的。
这也就是说,佛教普渡众生,并不是说以单纯的善去感化人,而是让人们从居于善恶之间的阿修罗道中感悟善恶。
举个例子,一个穷凶恶极的罪犯,他眼中只有恶,哪怕连佛陀再世都不一定能感化他。
原因很简单,这个罪犯心里没有善的因子。
图片
但倘若是一个既善又恶的人,佛陀就很愿意感化他,也有能力做到这一点。
因为,佛陀可以唤醒此人心中的善因子。
这,恰恰是阿修罗存在的意义。
在与帝释天的战斗中,阿修罗出兵事出有因,这是他善的一面;
然而,当他落于下风,却杀红了眼的时候,阿修罗又毫不犹豫地吞噬了日月,丝毫不管其他人的死活,这似乎又是他恶的一面。
正是在这善与恶的纠缠之中,阿修罗的魅力才愈发地彰显。
同样,世人从这善恶的复杂体中所能感受到的东西,也就愈发能更清醒地看破红尘。
有人说,这便是,佛陀的目的。
对此,您怎么看呢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评论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